焦虑障碍是以害怕、紧张等负面情绪状态,逃跑、回避等行为紊乱为特征的心理障碍,经常伴随自主神经紊乱、肌肉紧张等生理反应,这些情绪、行为和生理反应都指向未来威胁。
根据个体害怕、焦虑和回避的物体或情境,可区分焦虑障碍的不同类型,包括社交焦虑、考试焦虑、惊恐障碍、特定恐怖症等。

焦虑障碍是儿童期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以往研究表明,焦虑具有“家族聚集性”,患有焦虑障碍的父母会加重后代患焦虑障碍的风险。在学界有一种观点,焦虑的产生与个体对威胁的认知偏差有关:焦虑障碍患者能很快感知潜在的威胁,也倾向将新刺激感知为威胁性,但他们对威胁刺激的控制感却很低。

那么,父母是如何塑造孩子的这些认知偏差的呢?除了遗传因素外,父母的教养方式、信息加工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会从父母行为处事的方式中习得认知偏差,最后发展成焦虑。

对威胁的认知偏差让父母倾向于认为孩子处于充满威胁刺激的环境之中、难以应对生活中的挑战,这时,父母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可能过度控制、过度卷入孩子的生活,这些做法会给孩子一种信息——周围的环境充满“威胁”,逐步发展出焦虑。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信息加工方式也会通过“言语”或“非言语”的形式传递给孩子,比如在与孩子互动时直接告诉孩子“这件事很难,你做不到的,不要碰了!”,比如在平时应对事情的时候过度焦虑、紧张,经常逃避,这些言传身教让孩子也对威胁产生了认知偏差,高估环境中潜在的威胁刺激、低估自己的控制能力,从而习得焦虑。
很多学者都认同,从家庭因素出发进行干预和治疗对改善孩子的焦虑问题大有裨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那么,除了积极寻求专业帮助外,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还能做些什么来改善或者预防孩子的焦虑呢?
要改变自己行为处事的方式,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儿童很容易模仿学习身边的“重要他人”,起码在孩子面前,不要过多表现出焦虑的情绪、用逃避来解决问题,而是勇敢面对未来的“威胁”。
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信任孩子的成长。对于孩子,父母总有操不完的心,但是,过度的操心、把控孩子的生活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久而久之,当独自面临生活的挑战时,孩子就会觉得很焦虑。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一些小事情,父母不妨让孩子自己拿主意,相信孩子也有掌控生活的能力,比如周末去哪里玩?怎么去?
在生活中尽可能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这里的新事物指的是新奇而无害的刺激,面对这些新鲜事,当孩子跃跃欲试时,家长不要轻易给孩子泼冷水“你不行,做不到的”“太危险了,别碰”,而是可以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陪伴孩子接触新事物。
文章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精神卫生
图片来源:网络
声明:本文仅作健康科普,不提供诊疗建议,也不能替代医院的检查和治疗。如有相关疾病,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谨遵医嘱。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心理科预约电话:0578—6956955

公交路线:
路线一:3路(开往三溪口卫生院)至下坦村
步行300米到达青田康宁医院
路线二:8路(开往船寮公交站)至溪口村
步行1.3公里到达青田康宁医院